对于在日本设立子公司的中国企业而言,深入了解日本的审计制度至关重要。

与中国所有企业必须进行年度审计不同,日本仅对符合特定标准的公司强制要求法定审计。

本文将为首席财务官(CFO)及会计负责人全面解析日本的审计要求,从判断是否需要审计到实际合规应对策略,助力企业高效开展业务并遵循日本独特的法律制度框架。
 

1. 中日审计制度的主要差异

在中国,不论企业规模或行业性质,法律均要求所有公司每年进行审计。这一规定旨在确保财务透明度及遵守外资监管要求,审计报告直接关联税务申报及营业执照的更新。

而在日本,根据《公司法》及《金融商品交易法》,仅对部分大型公司及上市公司强制要求审计。中小企业原则上无需审计,但亦可自愿实施审计。
 

中日审计要求对比表

项目中国日本
审计义务所有企业强制进行仅符合特定标准的企业需进行
目的政府监管及外资管理投资者保护及财务透明性
中小企业适用情况需进行审计原则上免除,可自愿审计


2. 日本的审计要求概览

在日本,企业符合以下任一条件时,需接受法定审计:

(1) 《公司法》规定的大公司 

拥有以下条件的公司:

  • 资本金超过5亿日元,或
  • 总负债超过200亿日元

(2) 上市公司(《金融商品交易法》)

在日本证券交易所(如东京证券交易所、名古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接受审计。

(3) 母公司审计影响 

若外国母公司在本国需接受审计,其日本子公司可能因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要求而同步接受审计。

此外,特定行业如银行、保险及公益法人等,也有各自的行业特定审计要求。
 

3. 日本须接受法定审计的公司类型

(1) 大公司(《公司法》第2条)

符合下列任一标准者,被认定为“大公司”:

  • 成立时或增资后资本金超过5亿日元
  • 总负债超过200亿日元(以母公司单体口径为基准,而非合并报表口径)。

举例:

  • 日本子公司资本金6亿日元 → 需审计
  • 资本金3亿日元但负债总额达 250亿日元 → 需审计

*外资母公司规模巨大但日本子公司未达上述标准 → 不需审计

(2) 上市公司(《金融商品交易法》第193条2项)

上市公司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必须接受年度审计,同时需进行:

  • 中期审计或季度审阅
  • 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

(3) 行业特定审计要求

银行、保险公司及公益法人等,根据各行业法律规定,需另行接受法定审计。 
 

4. 企业不需强制审计时的应对措施

即便法律未强制要求,中小企业仍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财务可信度:

  • 自愿审计: 虽增加成本,但可增强投资者及业务伙伴的信任。
  • 内部审计体系建设: 定期自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舞弊及错误。
  • 云端会计系统运用: 利用如freee、MF Cloud等软件自动化财务处理,降低舞弊及财务差错风险。


5. 记账与审计的关系

记账(Bookkeeping)与审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紧密关联,记账负责日常交易记录,审计则独立验证记录准确性。

  • 不规范的记账管理增加审计难度,并可能导致合规问题。
  • 妥善应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提升财务透明度并强化企业运营管理。

正在接受审计的公司应优先强化记账管理,以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6. 日本审计准备要点

为顺利通过审计,企业应做好以下准备:

  • 保持准确的会计记录: 所有交易均需及时、规范登记,并妥善保存支持性文件。
  • 编制财务报表: 准备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供审计人员查阅。
  • 与审计师保持沟通: 及早确定审计范围及时间表,避免临时突发问题。
  • 强化内部控制: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提高财务准确性及审计准备度。


7. 中国企业在日本的实务应对建议

(1) 克服语言及文化障碍

日本审计通常以日语进行,易导致误解。建议:

  • 聘请熟悉中文或英文的双语审计团队
  • 确保财务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

(2) 遵循日本电子账簿保存法

日本对电子记录保存有严格规定。企业应采用云端会计系统,提升文档管理效率。

(3) 协调税务与审计工作

日本税务规定与审计要求紧密相关。为避免税务引发的审计问题,应:

  • 聘请日本税理士确保合规。
  • 主动应对可能影响审计结果的税务事项。


8. 结语

本文对中日两国审计制度的主要差异及日本审计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

对于希望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理解这些差异,是实现合规及顺利运营的前提。

即便法律未强制要求,实施自愿审计及健全财务管理,亦能有效提升企业信誉。

通过充分准备,确保簿记与审计工作的紧密配合,企业不仅能顺利应对审计,还能进一步实现日本市场的稳健发展。

联系我们

Wechat-QR

〒105-7133 东京都港区东新桥1-5-2 汐留City Center 33F